一枝一叶总关情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12月12日(欧阳斌)如火的夏季已渐行渐远,转眼间,即是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确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凭栏远眺,天幕阴曛,江波烟淼。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枝叶腐烂的味道,仿佛非让人窒息不可。远处的行人皆成裹粽,但好像还是过的不甚紧凑
国家旅游地理12月12日(欧阳斌)如火的夏季已渐行渐远,转眼间,即是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确“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凭栏远眺,天幕阴曛,江波烟淼。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枝叶腐烂的味道,仿佛非让人窒息不可。远处的行人皆成裹粽,但好像还是过的不甚紧凑,于是,双手线匝似的紧紧往里箍。失去往日威严的日光姗姗来迟,却冰锥般地打在身上,苍白而刺骨。倒是西风比较殷勤,拼命呼喊咆哮,那吼声如锋利的刀片四周割着人,一刀,一刀;一层,两层。。。一只孤鹜噶地一声想要冲破云霄,无奈这声音太过渺渺,丝毫无妨于这片死寂。于是,这叫声反倒显出一丝凄怆和悲凉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确实,万物走过春天的苏生,走过夏日的丰茂,走过了一生的鼎盛期,剩下的就是枯萎与凋零了。欧阳修在《秋声赋》亦感叹“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是刑官,主杀——物过则当杀。而人又何尝不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而加拿大批评理论家弗莱曾把秋和悲剧对应起来,可见在繁华尽尽的秋季,悲便应运而生。感物则伤怀,感时则伤逝,《淮南子·缪称》云:“春女思,秋士悲。”概士之临秋,多少总有一些时不我与,穷途末路的感慨。“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这恐怕是昔人感怀的真实流露吧。
古希腊神话流传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国王召见一个“先知”(对哲人的尊称)并问他:“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是什么?”“永远不要出生。”先知不假思索,“那次一点的呢?”国王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继续追问,“即刻死去”,听到这个回答,国王目瞪口呆,便不再发问了。最美好的是不要出生,次一点的是死去,而活着即是再糟糕不过的了。活着只有忍受痛苦,忍受虚诞。后来的虚无主义便是滥觞于此。19世纪,当一个天才诗人大声疾呼“上帝死了”时,整个宇宙都颤抖了。这位诗人便是尼采,他满怀豪情,言辞激烈,他痛斥欧里庇德斯残杀了悲剧,断送了希腊人的艺术,他甚至公然抨击苏格拉底毁掉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把世人引向无知。然而也同样是他,公然质疑上帝的存在——人生是虚无的,(传统)知识也是虚无的(《悲剧的诞生》)。然而尼采疯了,代之的是海德格尔——人生充满矛盾和痛苦(《存在与时间》),是萨特——“他人是地狱”(《存在于虚无》)。人生存在这个虚幻和荒诞的“表象世界”,人被它模糊了双眼,无法通向真实的世界(真理)。一切都是假的,荒诞不经的,唯有矛盾和痛苦才是绵绵不尽,萦绕不绝的。而这和佛家的色空思想一定意义上达到一致。阐教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有所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人世的一切皆为“空”,万相皆空,甚至连“空”本身也是空的。“四相”实是“无相”,皆不值得为之执著,即是佛家所云“不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教人把一切看轻,切莫执著于外相。如若不然,得到的只有虚空与苦难。
生命,何其渺小,何其轻微,又何其短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生命太短暂了。凡人总是很难像佛家一样看得透彻空灵,也无法像道家一样活得自在逍遥,甚至很难和哲人一样仔细去思索生命,去探求生命的真谛。这不得不说是极为悲哀的 。但世人在这个悲哀的世界里,却又能领悟出另一种人生哲学,这又不得不说是“幸甚至哉”的了。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早已名传千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我辈凡夫俗子恐怕很难有这种大圣人般的气度和胸襟,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情系天下,心怀苍生的悲悯情怀还是值得我辈推崇和标榜的。“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哀怜生民,常涕泪难止;“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一何情”,乐天心系百姓,多自耻独暖;“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工部居茅屋,却宁愿冻死,换以“大庇天下寒士”;“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虽处卑位,但一枝一叶,却疑是人间疾苦。呜呼,生命至此,其顽强亦可见一斑。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生悲的季节,那是因为生命原本即是悲哀的。然而达人知命,君子见机,我辈无奈,但似乎也应学着乐天安命,把个人的“悲”与“微”转为对苍生,对生命的怜悯,也许这样人生才能得到宽慰,甚至领悟人生真谛,“境界自开”。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确实,万物走过春天的苏生,走过夏日的丰茂,走过了一生的鼎盛期,剩下的就是枯萎与凋零了。欧阳修在《秋声赋》亦感叹“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是刑官,主杀——物过则当杀。而人又何尝不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而加拿大批评理论家弗莱曾把秋和悲剧对应起来,可见在繁华尽尽的秋季,悲便应运而生。感物则伤怀,感时则伤逝,《淮南子·缪称》云:“春女思,秋士悲。”概士之临秋,多少总有一些时不我与,穷途末路的感慨。“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这恐怕是昔人感怀的真实流露吧。
古希腊神话流传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国王召见一个“先知”(对哲人的尊称)并问他:“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是什么?”“永远不要出生。”先知不假思索,“那次一点的呢?”国王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继续追问,“即刻死去”,听到这个回答,国王目瞪口呆,便不再发问了。最美好的是不要出生,次一点的是死去,而活着即是再糟糕不过的了。活着只有忍受痛苦,忍受虚诞。后来的虚无主义便是滥觞于此。19世纪,当一个天才诗人大声疾呼“上帝死了”时,整个宇宙都颤抖了。这位诗人便是尼采,他满怀豪情,言辞激烈,他痛斥欧里庇德斯残杀了悲剧,断送了希腊人的艺术,他甚至公然抨击苏格拉底毁掉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把世人引向无知。然而也同样是他,公然质疑上帝的存在——人生是虚无的,(传统)知识也是虚无的(《悲剧的诞生》)。然而尼采疯了,代之的是海德格尔——人生充满矛盾和痛苦(《存在与时间》),是萨特——“他人是地狱”(《存在于虚无》)。人生存在这个虚幻和荒诞的“表象世界”,人被它模糊了双眼,无法通向真实的世界(真理)。一切都是假的,荒诞不经的,唯有矛盾和痛苦才是绵绵不尽,萦绕不绝的。而这和佛家的色空思想一定意义上达到一致。阐教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有所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人世的一切皆为“空”,万相皆空,甚至连“空”本身也是空的。“四相”实是“无相”,皆不值得为之执著,即是佛家所云“不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教人把一切看轻,切莫执著于外相。如若不然,得到的只有虚空与苦难。
生命,何其渺小,何其轻微,又何其短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生命太短暂了。凡人总是很难像佛家一样看得透彻空灵,也无法像道家一样活得自在逍遥,甚至很难和哲人一样仔细去思索生命,去探求生命的真谛。这不得不说是极为悲哀的 。但世人在这个悲哀的世界里,却又能领悟出另一种人生哲学,这又不得不说是“幸甚至哉”的了。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早已名传千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我辈凡夫俗子恐怕很难有这种大圣人般的气度和胸襟,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情系天下,心怀苍生的悲悯情怀还是值得我辈推崇和标榜的。“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哀怜生民,常涕泪难止;“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一何情”,乐天心系百姓,多自耻独暖;“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工部居茅屋,却宁愿冻死,换以“大庇天下寒士”;“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虽处卑位,但一枝一叶,却疑是人间疾苦。呜呼,生命至此,其顽强亦可见一斑。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生悲的季节,那是因为生命原本即是悲哀的。然而达人知命,君子见机,我辈无奈,但似乎也应学着乐天安命,把个人的“悲”与“微”转为对苍生,对生命的怜悯,也许这样人生才能得到宽慰,甚至领悟人生真谛,“境界自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