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摘得联合国非遗保护桂冠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据新华社福州12月13日专电(记者沈汝发) 后继乏人、市场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4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国在
有关专家认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其经验对其他传统艺术具有启示作用。
(小标题)人才流失、后继乏人 福建木偶戏濒临灭失
“人才流失严重,不少演员下海、停薪留职,只剩下六七个演员。”福建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回忆起当年的光景仍不胜唏嘘,“加上经费紧张,设备陈旧,剧团快要倒闭了,眼看木偶技艺就要失传了。”
福建木偶戏是中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开始就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积累了众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形成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和体系,以及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
但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加之其表演技法复杂、练习时间长,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的意愿日渐下降,木偶戏后继乏人。
“看木偶戏的人少了,学木偶戏的人也少了,木偶剧团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漳州木偶剧团团长岳建辉回忆说,“整个木偶剧团队伍青黄不接。”
福建木偶戏碰到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说,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生气”,甚至濒临灭失,加强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陈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抢救、保护,同时又不能仅放在博物馆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要放在历史的坐标上看,他们是祖辈的遗产,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小标题)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
2006年,福建省文化厅牵头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从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方面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
据福建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副处长林丽永介绍,这一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
同时,福建省还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戏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开展区域间、国际间的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木偶戏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等。
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剧团通过与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联合培养,招收了20多个学生;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设立木偶戏学习基地;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还接受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习,向世界传播木偶艺术。
“原来剧团都没有人愿意来,现在很多人抢着来。演职人员已经有40多人,明后年还要再招一批。”岳建辉说,剧团对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今年去台湾演出就有4趟”。
(小标题)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的“样本”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三个保护序列。“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据介绍,联合国将把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推广,并组织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兴趣爱好者来中国学习交流,让世界遗产实现世界人民共享。
陈吉表示,福建省将继续推进木偶戏后备人才的培养,扩大木偶艺术的社会普及面,改善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木偶艺术国际间的合作交流。2013年秋季将在泉州市举办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非遗’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这一计划既充分发挥了木偶剧团等各种专业机构的力量,又调动了社会公众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有效利用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资源。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专家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普及、提高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形成合力;同时,适度开发,适当创新,吸引年轻观众从业和欣赏;政府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倾斜,给予保障,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