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庐山文化遗产再认识

2013-01-13 22:01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1月13日(孟秀) 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

    国家旅游地理1月13日(孟秀)  庐山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桥,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之一。


    庐山的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物质形态方面。早在东晋时期,庐山便已成为南方宗教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据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取材于庐山脚下的康王谷。到了宋代,朱熹坐镇白鹿洞书院,庐山似乎成为了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据点。近代以来,不管是国民党把庐山建设成“夏都”还是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显然庐山又蒙上一层重重的政治色彩,成为了一座政治名山。六百余栋山地别墅、众多文物保护单位、成千上万件文物,其物质形态的遗产极为丰富。自晋以来,一千五百多位文人墨客吟咏诗词歌赋,也为庐山留下了光辉灿烂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


    1996年,在申报文化遗产之前江西省人大制定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虽然这部条例的出台有些仓促,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比较严格,或者说至少在最初的一些年里,确实成为了管理山的一个典范。然而今年以来,庐山风景区在管理上的不足正慢慢显现出来,最近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了黄牌。

    不少媒体及游客直指庐山现行管理,对其过度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切实履行“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的职责。笔者作为一个资深驴友,不得不为庐山一辩:缺乏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的意识本是我国地质公园的一个通病,庐山、张家界、五大连池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着实有些委屈。

    当然,作为管理者,其运作及规划显然尤其不足。而面对黄牌警告更应转变思想,切实转变思路,为公众计,更是为庐山计。

    庐山管理局对此非常重视,表示将着重进行三方面整改。态度决定一切,庐山风景名胜区必然有着美好的明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