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研究 筼筜港曾为水上飞机场

2013-01-26 11:55

摘要:从1970年到1973年,经过无数厦门人参与的筼筜港围垦工程终于初步告成。从此,筼筜港就被一条长堤截成内湖,现在这条长堤成为了湖滨西路的一部分。筼筜港如何变身为筼筜湖,其中经历过多少梦想和曲折?这一段城市变迁的传奇是如何写成的?最近,从有关史料中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筼筜港变身筼筜湖后的景象。

  上世纪三十年代筼筜港上的水上飞机场。洪卜仁 供图

  1988年

  湖滨北路沿岸。

  1990年

  “海枯了”。

  1991年

  诗意西堤。

  1992年

  现代都市已形成。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岛地图。

  发现史料

     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在文史研究中发现,昔日筼筜港曾经作为水上飞机场,农场的水牛嬉戏地。

  定格时光

     厦门摄影家曾少雄,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拍摄了筼筜港变身筼筜湖的一系列照片,首度在本报曝光。

  从1970年到1973年,经过无数厦门人参与的筼筜港围垦工程终于初步告成。从此,筼筜港就被一条长堤截成内湖,现在这条长堤成为了湖滨西路的一部分。筼筜港如何变身为筼筜湖,其中经历过多少梦想和曲折?这一段城市变迁的传奇是如何写成的?最近,从有关史料中首度发现了筼筜港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殊身世和昔日的水上飞机场、水牛嬉戏地……等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被一幕幕揭示开来。

  渔港中的“水上飞机场”

  在厦门的老市民中,许多人都是筼筜港变身为筼筜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厦门著名的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也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但他告诉我们,筼筜港的变迁还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

  在洪先生拿出的一张1933年10月25日的《江声》报上,刊登着一条“沪粤线开航,赛克斯机昨日过厦”的消息。该报道称,中国航空公司沪粤线于(1933年)10月24日起正式开航,早上六点整从起点上海出发,经温州、福州到达厦门。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这架从上海飞来的飞机,并没有在陆地的机场降落。而是在当天的12点5分在筼筜港降落,报道还附有“赛克斯”机降落于筼筜港海面上的照片。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隐约看出,“赛克斯”号水机通过脚架上的两个浮筒式的皮艇降落在海面上,这种把陆上飞机的起落架换成浮筒的水上飞机被命名为浮筒式水上飞机,这种飞机在航空业发达的今天早已退出民用航空的视野。但当时它却是非常时尚先进的,通过宽大船体产生的浮力支撑飞机“漂浮”在海面上,起飞时,则利用螺旋桨发动机产生的强大拉力,将飞机慢慢地从水面上托起来,成为在空中飞行的航船。之所以选择筼筜港作为降落点,就在于这处天然的港湾水面宽阔,没有大浪,因此是一处极佳的天然水上飞机场。

  当年的水上飞机是怎么上下乘客的?洪老说,当时的飞机上下客需要用渡船摆渡到机舱口。不过这架来厦的水上飞机在开通的第一个月内“只收邮件不载客”。但是当时的航空界人士看重了筼筜港作为水上飞机场的天然优越条件,此后,水上飞机成了筼筜港的常客,开展了客运业务,一直持续到1935年。报道称,当时中国航空公司只有两架“赛克斯”水上飞机,一架用于民航,另一架则为蒋介石专用,由此可见该机在当时的时尚和稀有。

  筼筜港农场,群牛戏水

  当我们还在对筼筜港作为水上飞机场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洪卜仁先生又拿出一张颇为有趣的照片,披露出筼筜港的另一传奇“身份”。在一片宽广宁静的水域,远处渔民正在撒网捕鱼,近处一群水牛嬉戏水中。照片右边的说明则是“今日厦门:筼筜港风光,群牛戏水。”筼筜港中出现渔船不足为奇,但为何会在渔港中出现大批水牛呢?原来筼筜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在靠江头的滩涂进行围垦,还建立了一个国有农场。

  有一份由“厦门市人委”发出的红头文件,主要是关于筼筜港农场确定建场规模和并场问题的批复。市人委同意将市粮食局试验农场、罐头厂第二试验农场、塘边农场合并入筼筜港农场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以缓解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据资料记载,筼筜湖农场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筼筜港盐场,该盐场依托海港的天然优势,为后江埭工业区中的卤化厂提供生产化肥原料。到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缓解粮食问题,由民政局组织,采取以工代赈形式,从莲坂修筑一条长达1000多米的海堤到屿后,现在的仙岳路一带由海滩变为陆地,用以种植农作物,并先后在海堤之上建立了塘边农场、粮食局畜牧场、厦门罐头厂等,原来的筼筜港盐场也更名为筼筜港农场。所以,在合并了农场、畜牧场之后的筼筜港农场包括了周边的海域,因此海中出现水牛嬉戏,的确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观。

  筼筜港围垦历经半世纪实现

  在采访中,洪卜仁先生还告诉我们,由于40多年前筼筜港的围垦工程涉及到厦门的千家万户,许多人都以为对筼筜港的改造是当代人的梦想,其实不然,历史上曾经有多次改造筼筜港的计划。

  据洪卜仁先生研究,早在1920年厦门开始进行近代化城市建设之初,就有填筑筼筜港的打算。1930年左右,主管厦门市政建设的周醒南就曾经提出填筑筼筜港以开辟新市区的建议。现保存于厦门市图书馆中的《填筑厦门筼筜港报告书》中,周醒南详细制定了分为两期的填筑计划,第一期“先行填筑南岸计由厦门造船所起,折而之东至豆仔尾山止,计全部面积770多万方尺,定位商业区域”;第二期“填筑北岸,沿邦坪尾一带,此地山川明媚,空气清新,定位住宅区域。”可惜的是,这个策划详尽的填筑计划,在付诸实施之际,因故搁浅。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建省当局,同意厦门知名侨商林文炳在筼筜港从事垦殖事业,创办华侨实业公司。1947年7月14日的《立人日报》,曾以一整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由东南亚华侨集资创办的“福建经济建设公司”准备投资填筑筼筜港的计划书。该计划书从厦门形势、位置面积、堤岸建筑、筑堤土方、区域割分、预算估计等六个方面论证了填筑筼筜港的可行性和价值,但都因各种现实原因未能将计划付诸实践。直到1957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开展“筼筜湖第一期海滩填土工程”之后,筼筜港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填筑改造。而最大规模的筼筜港改造则是1970年至1973年的围垦,彻底的使筼筜港变成今天的筼筜湖,水域面积大大缩小,原港两侧的滩涂已变成了今天的湖滨南路和湖滨北路等城市建设用地。

  文/卢志明 毕媛媛

  图/曾少雄  如  意

  【情结】

  十载聚焦

  筼筜水

  ●文/陈翔

  在本次采访中,热心读者曾少雄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他说,他从小喜欢筼筜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热衷于拍摄筼筜港变迁,到现场去为它留下历史记忆,聚焦筼筜湖前后达十余年的时间。当时拍这些照片的时候,只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和热爱去进行,每当筼筜湖周边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他都会特地去为它留下身影。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厦门岛地图(见版面左下角),当年绘制这张地图时筼筜港刚刚变成筼筜湖,但地图上仍标明“筼筜港”。

  从曾少雄先生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围垦后的筼筜湖周边几十年来的变化:当筼筜港被长堤截断之后,成语中常说的一句话,“海枯石烂”的景象被真实地折射了出来,照片中就有一张当年筼筜湖水干涸,千万年没有见过太阳的海底,成了一片“焦土”。照片也记录了西堤曾经诗意般的景象。这些照片为筼筜湖的变化留下见证,从中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从中挑选出几张刊登,这是这组系列照片在媒体上的首度曝光。

  【 追溯】

  1930年前后

  筼筜港险遭填埋

  ○文/洪卜仁

  筼筜湖源自筼筜港,原是一个美丽的港湾,史载它:长十多里,宽四五里,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浅滩毕露。

  筼筜港地质钻探的资料显示,在港中40至50米深处有一层断层角砾岩。角砾是花岗岩和火山喷出岩破碎后又重新胶结而成的。卫星照片也反映出筼筜港至钟宅一线为黑色阴影带,证实了筼筜——钟宅港是一条岩石破裂带。之后,因地表长期经受暴雨的冲刷,特别是在海浪挟带着砂石强有力的冲蚀下,这条断层的岩石破裂带不断被侵蚀而加深、加宽,日久天长, 形成了筼筜港湾。

  地质勘探资料还揭示,古时候厦门岛上有好几个面积大小不一的海湾,筼筜海湾是其中一个。其范围较大,向南延伸到现在市区的溪岸、故宫路、双莲池一带,向东北深入岛内五六公里,海水可抵达江头。直到1970年筑堤围坝前,筼筜港的水域面积尚有10平方公里。

  据说,明末清初,筼筜港北岸遍植一种名叫“筼筜”的竹,绵亘数里。港以竹名。这是筼筜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此外还有两说。《海澄县志》的说法是:“港当汐时,中流一带,宛转纤长而未分支,形如竹,故名‘筼筜’”,此其一。其二是,有人以港湾由岛内的西海岸向东伸入而称之“弯东港”(向东弯的港)。筼筜港盛产鱼虾,味道鲜美,背呈金黄色的江鱼,更是名闻遐迩。每年秋深气候转冷,水温下降,鱼群纷纷由外海游入港湾。入夜,在港中捕鱼的小船以数百计,渔船上的灯火随波浮沉闪烁,若隐若现,构成饶有风趣的“筼筜渔火”景观,几百年中,一直是厦门旧八大景之一。

  筼筜港两岸山峦起伏,是个天然的避风港坞。它还曾是江头、牛家村对外海上交通的要道。明末清初,福建黄檗山寺高僧隐元应邀赴日本弘法,其所乘的大帆船,是从筼筜港起航出海的。厦门解放前后几年,江头与厦门第一码头之间,还有小船往来运载旅客和货物。

  明末岛上人口骤增,开始小规模地在筼筜港南岸浅滩填土成陆,搭建民居。清初,厦门海上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商业兴隆,市井繁华,不断向筼筜港南岸扩伸,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如今的厦禾路西段出现了一大片“新填地”。

  1920年厦门开始进行近代化城市建设,改造旧街市,扩展新市区。1930年前后,相继在筼筜港南岸滩地,填筑了从毗邻第一码头的原海军造船厂起,经豆仔尾到龙船河的厦禾路西段、中段以及小学路、角尾路等纵深半公里多的陆地。期间,主持厦门城市建设的周醒南曾经提出过填筑筼筜港的倡议。周醒南还拟定了《填筑厦门筼筜港报告书》,呈报当时的福建省道局局长史耕岩转呈省长李厚基,经李厚基核准拨款兴办并成立事务所,责成周醒南与许丽东共同主持工程。正当筼筜港填筑计划付诸实施之际,政治风云突变,李厚基被赶下台,省府拨款不继,工程被迫中止。

  1937年7月厦门市工务局开办厦鼓轮渡,大批小舢板的船夫失业,呼吁救济。事搁多年的填筑筼筜港计划被改为兴建渔场,开展养殖以解决船工失业问题。过不久,抗战就全面爆发,计划落空。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后的20多年间,筼筜港仍有几次填筑,不过规模不大。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的围垦,才彻底地使筼筜港变成筼筜湖。(国家旅游地理厦门1月26日据思明新闻中心)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