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县唐代古刹红螺寺的前世今生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2日讯 红螺寺距北京市怀柔县城北十余华里。因寺院建在红螺山上,故得名红螺寺。据说自唐朝建寺以来,在此修行的和尚有几百名,种地千余顷。在京北一带,除去元圣宫(今顺义县牛栏山一中)外,就要数红螺寺了。 红螺寺始建于公元785年。元昭文
国家旅游地理2月22日讯 红螺寺距北京市怀柔县城北十余华里。因寺院建在红螺山上,故得名红螺寺。据说自唐朝建寺以来,在此修行的和尚有几百名,种地千余顷。在京北一带,除去“元圣宫”(今顺义县牛栏山一中)外,就要数红螺寺了。
红螺寺始建于公元785年。元昭文馆大学士太史院使领司天监事樊从文撰写的《红螺山大明碑》记载道:“名山燕地之艮方,郁蓊?佳气来帝乡。峨峨佛刹山之阳,开基创业于盛唐。”可见,红螺寺距今至少有1000余年历史了。
红螺寺门前,有一泓泉水,名为珍珠泉。据樊从文的《红螺山大明碑》记载,古时在珍珠泉里生活着两只斗大螺蛳,昼伏夜出。每当暮色笼罩山林,螺蛳便吐出殷红耀眼的光焰,层林尽染,连巍巍的山顶都红光熠熠,百里可见,红螺山即由此而得名。明代《帝京景物略》描述红螺山说:“山高二百仞,石山也。众山皆青,沉沉独黑;日午丽之,不秋而紫。”清朝县吏吴景果曾留诗曰:“红螺腾焰碧峰巅,螺去潭空不记年。孤塔尚传埋玉蜕,一沟犹见涌珠泉。琅圩百筒摇风细,璎珞双珠带雪妍。忆自宸游纡翠辇,霞光长烛紫霓天。”珍珠泉边,奇山森卫,蔓缠藤挂,草木葳蕤,嫩竹青青。泉水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如今站在泉边凌空仰望,峰峦绵亘,树木葱茏,满目苍郁。这里安静极了,似乎什么喧闹的声音也听不到,只有微微传来的山鸟唧唧声,在山林间轻柔地细语着。山上那嶙峋的怪石,古朴的寺院,曲回的石潞,都被覆盖在这深幽的静谧里。走过珍珠泉,进得寺内,举足登阶,便可见迎面山门之上刻有六个大字:“护国资福禅寺”。那么,红螺寺为什么又叫资福禅寺?既然叫资福禅寺,为什么又留下了《红螺山大明寺碑》?
原来,在明代之前,该寺名叫“大明寺”。明正统丁巳年,彻悟禅师主持重修寺庙之后,改“大明寺'为“护国资福禅寺”。至于红螺寺的名称,是当地人自己起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有寺,土人呼之红螺寺’’的记载。
寺内通路,全是山石铺就。院内古树参天,日下生荫。据传,古时一骑驴商人路过红螺寺,因天晚便到寺内求宿。寺内僧人将商人安排于配房歇息,只是毛驴无处可圈。因为佛门乃是清净之地,哪容牲畜糟踏。于是,毛驴被僧人牵往一树洞内过夜……此事虽属传言,但可见过去寺内的古树之大了。
据查,现在寺内仅300年以上古树就有90棵,千年以上古树17棵。寺庙前有4棵古槐,直径达1.6米,至今枝叶捷疏,生长茂盛。正殿前两侧还各有一株千年“夫妻”银杏树。东侧一株清秀柔弱,是雌树,每年都结出累累果实,历经千年,生机不减。西侧是一株雄树,刚毅雄健,嶙峋洒航,主干两人合抱不拢。
红螺寺的殿堂历朝都保护很好,并经常得到修缮。据《温阳客略》载:“元仁宗时,请太皇太后发币五万,为修寺之资。”1663年,康熙皇帝亲临寺庙朝拜,又增建了山亭、御座、司马监等设施。直至目前,仍有房屋244间,其中古建筑77间。红螺寺周围也有一些占迹可寻。寺南卢庄村有清代阁老范文征的坟墓,残址尚存。寺东南的东宫村,有清代皇姑墓。寺东南二里许有明怀宁侯孙武敏墓,碑两座。
正因如此,红螺寺曾招至不少文人墨客涉足。程宗颐就有游红螺寺诗:“古寺倚瑶岑,森森竹径深。寒皋飞堕叶,荒渚舞翔禽。观杰窥弹性,谈空识佛心。多忘去与往,坐此欲投簪。”1988年,老舍夫人胡絜青来红螺一游,即兴挥毫作诗:“怀柔渺渺一古刹,老松红萝坠万花,绚丽奇观少人迹,春游寻幽待开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