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遗产]盖州皮影戏:辽南灯影传奇
摘要: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后在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流传,到清末民初已趋完成,它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
国家旅游地理 辽宁营口5月4日讯(经 纬)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后在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流传,到清末民初已趋完成,它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民国年间及解放初期,盖州皮影艺术兴盛,有三十几个影戏班,艺人(操演、伴奏、刻制)达30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惨遭破坏,盖州皮影迅速衰弱。
盖州影人以驴皮为原料,用刮薄透明的驴皮雕刻人物,再涂以矿物色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因此又称作驴皮影。
盖州皮影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学模式。皮影戏人物行当齐全,有生、旦、净、髯、丑五种,人物千姿百态,剧情千变万化,场面五彩缤纷。在用料上采用当年生幼龄毛驴的上乘部位,刻出的影件通透艳丽。着色采用矿物色,透明而不易褪色。皮影活动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愿影、寿影、喜影、乐影、丧影,与民俗事项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一直活跃于民俗和祭祀活动中。盖州皮影戏在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化,念白多为乡音俚语,唱词格式独特,有着自己的独特词牌。音乐唱腔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较多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品位,具有明显的辽南地方特色,其民间音乐对当代的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盖州皮影蕴含大量历史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等,对进一步加强辽南民俗、民风、道德、宗教(佛教、萨满教)、民间雕塑、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戏曲及戏曲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在盖州皮影戏基础上演变的辽剧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盖州皮影戏被列为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口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