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五岭山麓的明珠 汝城古祠堂
摘要:汝城,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这里山青,享有“生态养生之都”之美誉;这里水美,素有“绿水灵气锦绣城”之雅称。山光水色之间,一座座沧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着汝城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欣赏一座古祠堂,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堂,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国家旅游地理 湖南郴州5月14日讯 陈建平
汝城,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这里山青,享有“生态养生之都”之美誉;这里水美,素有“绿水灵气锦绣城”之雅称。山光水色之间,一座座沧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着汝城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古祠堂的大观园
汝城古祠堂时空广。汝城县辖19个乡镇308个行政村,现存710多座古祠堂,大部分为明、清时期各氏家族兴建,其中保存完好、精美的有300多座。汝城古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遍布每个乡村,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有的村多达六七座。汝城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据调查,大坪镇溪头村的宋氏宗祠始建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新南村谭氏宗祠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建于明清时期。
汝城古祠堂类型全。汝城古祠堂有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总祠是一个较大区域的某姓家族共同建造的祠堂,如朱氏总祠由中南三省十八个县市朱氏族人捐建。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祠堂,如朱氏家庙、范氏家庙。宗祠是为纪念某姓在某村祖先所建的祠堂,规模仅次于家庙,如李氏宗祠、邓氏宗祠。公祠为宗祠之下的分祠,是某姓的分支房派所建的祠堂,如津江克纪公祠、克宽公祠。家祠,某姓某小房所建的祠堂,也叫私厅,一般以该小房祖先的名字为名或无定名。
汝城古祠堂风格多。汝城古祠堂非常看重祠堂正立面造型,按有无门楼斗拱、出檐形式、坡顶形式将其分成若干类。如双檐歇山顶斗拱式祠堂、单檐硬山顶式祠堂等,门楼斗拱往往修建得精美华丽,富丽堂皇。如按建筑开间进深分类,一般分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三开间二进深一天井和三开间一进深三种。
古建筑的极品
汝城古祠堂布局讲究。祠堂作为村落的公共建筑,是族权宗法的形象体现,选址布局讲究,一般位于村子中心位置,民居围绕其而建,但不得超过祠堂的高度。祠堂前方视野开阔,设有前坪,亦称拜坪,是祠堂的外延,祠堂内不便进行的活动均在拜坪进行。祠堂正前方所对区域一般不起房子。拜坪前一般设有池塘,统称眀塘,寓心明如水之意,象征着积水聚财,还有备水消防之用。一个村子古祠堂的朝向,代表这个村子的风水,民居朝向一般也与该祠堂相同。
汝城古祠堂建筑巧妙。汝城古祠堂很有传统美学特色,平面布局精巧,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严谨规范,整体和谐。在两进之间设有天井,形成对外封闭、对内敞亮的风格,又便于通风、采光和排泄雨水。大部分祠堂各进之间逐级递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的寓意。厅堂内的梁柱以粗大独根木柱构建,表现气派稳重。祠堂宽敞明亮,建筑面积一般在300—400平方米,大的超过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两侧或一侧另设祭祀库、厨房等设施,两旁各有一条“礼门”、“义路”巷道,是仿文庙建筑格局。其选址、交通、采光、排水、风水以及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工艺等均体现出重要的建筑学价值,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汝城古祠堂以它凝重内敛的青砖黑瓦、层层迭起的马头墙、富丽堂皇的门楼,坐落于村落中心,体现了一种静穆的生命力,震慑人的心灵。
汝城古祠堂技艺精湛。汝城古祠堂最精美的建筑是门楼,构思精巧,雕工精细,工艺精美,又最集中地体现在鸿门梁、斗拱以及各种木雕、石雕等构件的制作上。鸿门梁一般有双龙戏珠纹饰,或浮雕,或透雕,或彩绘,都栩栩如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门楣浮雕“摇钱树”、“聚宝盆”等图案,表现出“祈福、盼富”的愿望。梁柱雀替、神龛槅扇以及门楼雕板上或雕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和神话传说,或雕精美传统吉祥纹饰,精雕细刻,立体感很强。门楼、梁架、梁枋等木雕上描金抹粉,耀眼夺目。在山墙、藻井、照壁等处运用水墨描绘出一幅幅清新淡雅的花鸟龙凤图案。门当、石狮、柱础、神案等构件一般用石头雕刻而成,精准娴熟,深浅有度。汝城古祠堂群的石雕、木雕运用浅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刀法细腻,工艺十分精湛,是祠堂建筑的精髓,体现了湖南明清时期的雕刻艺术特色和水平。雕刻、绘画的各种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人物故事、瑞兽、吉祥纹饰等精美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惩恶扬善的教化意义,有对后代子孙的希冀祝愿,又显示家族的繁荣昌盛和显赫。
古文化生态的“活化石”
汝城古祠堂承载着迁徙繁衍文化、宗族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敦教文化、建筑文化、美学文化于一体,是古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汝城古祠堂内涵丰富。古祠堂珍藏着千百年来的族群传承精神依托和人文内涵,承载着族群的感情寄托与亲情伦理,是家族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一个家族情感的纽带。汝城的先民或慕汝城山水,或仕宦留居,或躲避战乱,或为保温饱从各地迁徙而来。他们聚族而居,一村一姓,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极强的宗族组织。为了纪念先祖,修建祠堂以奉神灵,春蒸秋尝勤加祭祀,举全族之力修建祠堂这一标志性的建筑,成为村落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家族盘根问祖、慎宗追远的精神家园。
汝城古祠堂文气浓厚。大多数祠堂仍保留堂号、堂联、堂匾、门匾、碑刻等,流光溢彩,内涵丰富,寓意深远,饱含深厚文化内涵。内容古朴、典雅、深邃、丰富、贴切,书法稳重、美观、隽秀、老到。有的表达追根思源,有的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缅怀,有的表达家族的辉煌荣耀等等。以堂号为例,如金山李氏家庙又称“陇西堂”、洪流黄氏宗祠又称“江夏堂”是追根溯源式的;金山卢氏家庙又称“南楚名家”,是炫耀式的;外沙“太保第”、范家“中丞公祠”是纪念家族名人式的;先锋“昭旌第”是以明皇亲敕名号而来,是嘉奖纪念式的。许多堂号、堂联、堂匾、门匾、碑刻由名家撰文或书写,如中丞公祠中颂扬范辂的《范辂传记》木刻匾,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范廷扬所书,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匾出自明代翰林院检讨陈献章之手,范氏家庙、三星何氏宗祠还悬挂有当朝重臣杨慎、张居正题写的楹联牌匾。
汝城古祠堂历史价值高。古祠堂是汝城特有的的民俗文化的结晶,是封建礼制的一个侧影,记录了汝城的历史与沧桑,记载了汝城过去的辉煌与灿烂,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汝城古祠堂内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许多都富含历史信息。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都有明确纪年,在古建筑考古学上为古建筑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客观的标准。这些堂号、堂匾、楹联碑刻中,又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繁衍等原始史料。
(作者系汝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郴州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