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纵横时空 百年龙门桥划出美丽弧线(图)
摘要:涪陵区蔺市镇,就有一座古朴精致的石拱桥——龙门桥。这座修建于1875年的石拱桥,用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它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重庆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三峡库区唯一一座整体搬迁复建的古桥。
复建后的龙门桥依然美丽 记者李辉摄
老龙门桥桥头的石狮
老龙门桥原貌 记者李辉摄
阴刻的龙门桥名
鬼斧神工的龙门桥龙头 记者李夏摄
桥·档案
名称:龙门桥
地点:涪陵区蔺市镇
时间:始建于1875年,复建于2006年3月,2009年12月完工。
特点:重庆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三峡库区唯一一座整体搬迁复建的古桥。
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气势磅礴的现代桥梁相比,历史悠久的石拱桥显得古朴精致。
国家旅游地理 重庆6月19日讯(记者 江舟) 涪陵区蔺市镇,就有一座古朴精致的石拱桥——龙门桥。这座修建于1875年的石拱桥,用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它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重庆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三峡库区唯一一座整体搬迁复建的古桥。
然而吸引人们关注它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龙门桥本身,有人说它美得精致:龙、鳌鱼、蟾蜍等石雕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桥面两侧的石栏板根部共开了63个排水孔,设计十分科学;桥墩由16层条石堆砌而成,最重的约15吨,在当时没有任何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这样的工程令人惊叹……
长虹卧波 一桥连接昨天今天
我能想象出那样的场景——138年前的一天,人们带着连通两岸,建设交通要道的愿景,开建龙门桥。
“那一天,对蔺市人民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蔺市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舒文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修建连接蔺市、石沱等地通往涪陵的交通要道,村民们踊跃捐款。在那个时候,能够让老百姓集资修建这么大体量的一座桥,非常难得。
历时13年,长173.5米,宽8.75米,高25米,东西走向纵联式三洞实肩平面的石拱桥,终于完工。当这座桥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桥上精美的石雕更是带给了大家惊喜。尤其是桥栏外一雄一雌两条石龙,栩栩如生、器宇轩昂。
“两条石龙分别由两块巨石整块雕成,安放在中间两个桥墩接近桥面的位置。龙头口含宝珠昂扬,龙尾呈翻腾状伸出,头尾各约3米高,悬出桥体1.65米。龙的很多部位采用了多层镂空透雕工艺,特别是龙须,仅有面条般粗细,其工艺可谓精美绝伦。”舒文说。
石龙、石雕宝瓶等石雕艺术构件,每块重达数吨,除装饰桥体外,在结构上还起到了压券石的作用,增加了桥体的稳定性。
“据说,桥的主体工程只用了四年,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石雕工程上,勤劳与智慧的三峡古人,不仅仅把桥作为交通设施建造,还当成艺术品来精心制作,给我们留下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珍品。”舒文说。
整体复建 古桥见证沧桑巨变
三峡库区蓄水后,龙门桥将被淹没。龙门桥搬迁保护方案最终于2004年底敲定——在距离原址300米以外的周家沟整体复建。
事实上,桥要搬迁的消息,早在小镇上传得沸沸扬扬。这是一座浸透着细节美的古桥,小镇人民一直视作骄傲。
那段时间,去龙门桥散步的当地人越来越多,街头巷尾对龙门桥的议论越来越多。
自从听到龙门桥要搬迁的消息后,村民郑大林第一时间请相馆的人为他在桥上留了一张影。“一直认为会永久存在的东西,却要改变,心里有些不舍。”郑大林和众多的蔺市人一样,对龙门桥充满怀念,更担心搬迁会损坏桥的原貌。
2006年,龙门桥开始搬迁。施工人员冒雨吊起了龙门桥上第一块石头,宣告龙门桥搬迁工作正式开始。
那一天的场景,舒文至今记忆犹新:烟雨朦胧中,梨香溪河口仿佛仙境一般,龙门桥静静地躺在那里,与前来送别的人们一一告别,不少人还在桥上拍照纪念。
为了还原古桥原有的风貌,专家给桥身的每块石头都编上号码,重建时再对号入座。在搬迁中,文物专家最为关心的是两条巨型石龙。“雕刻细致精美,稍有不慎,有可能对石龙造成损伤。搬迁中,我们采取构架把它固定住。”时任涪陵区博物馆馆长的黄德建告诉记者。
2009年12月,龙门桥复建工程正式完工。
专家组认为,龙门桥搬迁保护工程,坚持了“材料的一致性或匹配性”、“可逆性或可去除性”的使用原则。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公路桥梁规范执行,达到设计要求,是重庆市古桥梁搬迁保护的成功范例。
百年记忆 时空交替韵味犹存
随着蔺市镇旅游业的发展,龙门桥已成为蔺市旅游的一大名片。
站在复建的桥上,眺望梨香溪河口,还能看见龙门桥原址。时空交替,却抹不去这座桥原本的韵味和美丽。
如今,蔺市场镇的居民,还保持着到龙门桥上散步的习惯。在大家的心中,龙门桥依然壮美,并且这份美还装着大家美好的回忆。
“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得到保存和传承。我们期望,能将它世世代代保存下去。”舒文说。
经历了百余年风雨的龙门桥,静静地待在这里,如同一位风韵犹存的贵妇人,品味喧嚣过后的静谧岁月。
蔺市镇乡间,有一座“安宁桥”,此桥很短,但中间部分高高拱起。当地人们说笑——世界上最长的桥,就是蔺市的“安宁桥”,这头望不见那头。
这是个笑话,寓意每座桥都有自己的特点,每座桥都有一个故事。
6月5日,本报《美丽中国·涪陵发现》开始推出《涪陵的桥》。从涪陵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座跨江特大桥乌江大桥,到梦幻跨越的斜阳溪大桥,再穿越到138年前看龙门桥的开建……我们因此得以对这几座桥梁细细欣赏和品读。
今天,《涪陵的桥》告一段落。但是,涪陵的桥的韵味和价值还在延伸;涪陵人对桥的向往和憧憬还在延伸。/巴蜀都市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