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四川宜宾:苗族刺绣 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2013-06-21 12:38

摘要:苗族刺绣技艺最明显的特点是各种刺绣材料的加工和手法的变化多样。苗族刺绣有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不同针法,细如蚕丝密如茧,绣面荧光熠熠。绣出动物、植物、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构图自然,形象生动,既古朴绚丽,又对比协调,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

国家旅游地理 四川成都6月21日讯(记者 罗雯心 文图) 在第四届非遗节期间,宜宾馆里有一位身穿苗族服饰的中年妇女静静地坐在展台边绣着刺绣,她叫黄启秀,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是一位精通刺绣的苗族妇女。
 

黄启秀在刺绣。
黄启秀在刺绣。
 

灵活奇妙的手法
 

苗族刺绣技艺最明显的特点是各种刺绣材料的加工和手法的变化多样。苗族刺绣有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不同针法,细如蚕丝密如茧,绣面荧光熠熠。
 

绣出动物、植物、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构图自然,形象生动,既古朴绚丽,又对比协调,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风情习俗,具有研究苗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刺绣的图案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横有竖,有独幅,也有拼接,一定要搭配好才行。”黄启秀一边说,一边熟练绣着刺绣。
 

记者观 察 发现,这些刺绣制品巧妙地将点、线、面结合,有跳跃,有呼应,疏点如画龙点睛,密点似星列河汉,各有意境,引人入胜。而且苗族刺绣非常注重对称与平衡,方圆互济,曲直并用,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工艺法则和浓厚的审美意味。
 

苗族刺绣的美丽传说
 

自古以来,苗族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以世代口耳相传的苗歌、传说以及苗绣作为文化传承手段,记述着苗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黄启秀说,一般苗家姑娘从六七岁就开始学绣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刺绣技艺也日臻娴熟。她们用小花架绷着事先绘制的剪花在细密上显能耐,在针法上见功夫,在艺术上力求精益求精。
 

据黄启秀介绍,苗族刺绣艺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名叫诗兰娟的苗族妇女,为记住南迁的历程,每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江河都在自己的衣服某个部位缝下一个记号:在渡过黄河时在自己左手袖子缝上一条黄线,渡过长江时在右手袖子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在胸口上绣一个湖泊形状的图案,大花代表曾经住过的京城,交错的条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还有水井、水塘、道路等……
 

后来,大家都以此为原型学着绣制,每个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穿上一身自己亲手绣制的盛装,以表达对故土、前辈的缅怀,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这些刺绣制品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一针一线都是一个故事,一套苗族服饰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游客马明水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人,对于苗族刺绣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次来参观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他的第一站就是宜宾馆,因为有家的感觉。
 

苗家生活越过越滋润
 

“因为都是全手工制作,所以需要很长时间,一个苗族妇女没日没夜地赶工,也要整整一个月才能绣完一条裙子。”黄启秀说,以前苗族的蜡染和刺绣制品在苗家可是奢侈品,象征着身份和地位,能用上这些制品的家庭都是很有名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苗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这些苗族刺绣和蜡染被当地人广泛使用。现在苗家妇女不仅仅依靠手工活赚钱,他们还会耕种粮食,养家禽和家畜。“去年一年我们家就收获了8000斤玉米和7000斤水稻,加上少量的黄豆和花生,生日过得红红火火。”
 

说罢,黄启秀掏出手机拍着照片,“现在我们苗家几乎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既能打电话,还能拍照,非常方便。”她要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村里的老乡们看。/宜宾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