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的治沙人(图)
摘要: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面积10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占70%,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几代治沙人努力下,创造出了扎草方格治沙的成功经验。每到盛夏麦草收获季节,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治沙工人顶着高温在
国家旅游地理 宁夏银川8月1日讯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搬运麦草(7月24日摄)。近日,全国各地气温持续飙升,“烧烤模式”在多地上演。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海中,地表6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治沙一线工人散布在沙漠中,用双手编织出一个个麦草方格。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面积10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占70%,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几代治沙人努力下,创造出了扎草方格治沙的成功经验。每到盛夏麦草收获季节,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治沙工人顶着高温在沙漠中编织一个个草方格。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工人顾锦财告诉记者,“治沙时节,沙漠里一待就是一天,沙子烫得能烤熟鸡蛋,四周也没有树木遮阴,中午在沙漠里吃饭基本是伴着沙子下咽”。
光着脚丫,背着一大垛麦草的马娜吃力地行走在沙漠里。“上午太阳不是太毒,光着脚丫能省力不少,到了中午就得穿鞋,沙子烫得穿着鞋都走不成”,马娜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告诉记者。
2013年7月至8月期间,该保护区计划通过扎草方格治沙22624亩。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这一治沙经验,不断加大治沙力度,工人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营造了50多万亩的绿色屏障,控制流沙60多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 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向黄河的输沙量,确保了黄河河床稳定,保护了引黄灌区几十万公顷良田。如今,治沙人仍在茫茫沙海中艰苦奋斗,铸就绿色生态梦想。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搬运麦草(7月24日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展示手上磨出的水泡。一天扎一千多个草方格,即使戴着手套,多数工人的手还是被磨出水泡(7月24日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吃午饭,烈日下没有任何遮蔽物,一阵风过来,饭里、嘴里满是沙子(7月24日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扎草方格(7月24日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建治沙路的工人在工棚吃饭。沙漠中昼夜温差极大,工棚里白天如蒸笼,晚上如冰窖(7月24日摄)。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工人在沙漠中搬运麦草(7月24日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