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骨雕作品《蒙古秘史》问世(图)

2013-08-16 16:09

摘要:木雕、竹雕、石雕、根雕作品早为常人所熟知,但是大型的骨雕作品就较为罕见。日前,记者在鄂托克前旗采访时得知,该旗的民族职业高中有一位美术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1400块牛大骨上雕刻了《蒙古秘史》,现在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精选1400块牛大骨18道消毒、磨制工序40多人纯手工雕刻历时4个多月长32米,宽15厘米

 

  一件件骨雕作品无不凝集着创作者的心血

  哈斯达来老师介绍骨雕作品

  琳琅满目的艺术品

  

  国家旅游地理 内蒙古鄂尔多斯8月16日讯(记者石全心 袁乾) 木雕、竹雕、石雕、根雕作品早为常人所熟知,但是大型的骨雕作品就较为罕见。日前,记者在鄂托克前旗采访时得知,该旗的民族职业高中有一位美术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1400块牛大骨上雕刻了《蒙古秘史》,现在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抱着十分好奇的心态,记者决定前去探访。在鄂托克前旗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的教学楼办公室,见到了哈斯达来老师。因为整个办公室内有许多骨雕、沙雕等许多艺术作品,所以看上去有些凌乱。
 

  进入学校的骨雕室内,一股刺鼻的气味儿扑面而来。哈斯达来老师介绍说:“这是消毒水的味儿,平时我们工作时,都带着防尘用的专用口罩。”骨雕室中间的操作平台旁,挂着许多牛大骨,牛骨上用黑色的颜料刻着蒙古族各位可汗的头像及文字介绍,平台上还摆放着用骨头制作的笔筒以及大小不一的骨雕装饰品配件。几件正在雕刻中的骨头放在靠近窗户的桌子上。哈斯达来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学生正在创作的作品,这些骨雕作品经过三洗三煮、药水浸泡、熏骨、上光等十八道工序处理,最后经过雕刻师艺术的创作而成,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花费一个月时间。
 

  说起他们引以为傲的骨雕作品时,哈斯达来老师告诉记者,那就是经过40多人花费4个多月时间纯手工雕刻,于2008年8月完成的《蒙古秘史》。为了完成这件艺术作品,他们从3000多头牛中挑选出6000块牛大骨(每头牛只有2块牛大骨),再从中选出同样尺寸的4000多块牛大骨,然后经过消毒、打磨,选用了其中的1400块进行雕刻。骨雕作品《蒙古秘史》共12章282节,长32米,宽15厘米,现陈列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馆内,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哈斯达来老师希望通过此种形式,进一步展现骨雕艺术的魅力。有了经验以后,2009年8月,他们又完成了《蒙古秘史》的第二次雕刻,这次的作品长29米,宽12.4厘米,骨头厚度0.3厘米,现陈列于该校的展览馆内。
 

  该校的展览馆仿佛是一个小型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蒙古秘史》骨雕,长长的摆放在展厅的玻璃柜内,作品犹如竹简,古色古香。眼前的一切不由得让人发出惊叹,惊叹于创作者的用心和灵巧,惊叹于骨雕艺术的魅力,我们相信,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品创作者才让古老的蒙古族历史文献焕发出熠熠光彩。让我们共同预祝骨雕作品《蒙古秘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  


  相关链接接接接
 

  《蒙古秘史》问世于13世纪,它与《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蒙古族三大历史文献。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秘史》纳入世界名著。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汉译名称,古代译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又称《元朝秘史》,简称《秘史》。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学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记述了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年代大约是十三世纪,作者佚名,全书分为12章282节。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写起(约公元700年),至五百多年后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汗12年(公元1240年)为止。书中记载了蒙古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
 

  尽管没有看到2008年的那件作品,但眼前的《蒙古秘史蒙古秘史》骨雕作品,已经让人惊叹不已。/鄂尔多斯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