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黄埔村广府民居“博物馆”(图)
摘要: 黄埔村可以说是一个千年古村,北宋建村到南宋成港,到清朝1757年时变成中国唯一通商口岸,俗称一口通商,那时黄埔古港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外国人油画中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以琶洲塔为背景的黄埔古港、黄埔古村的繁盛景象。
北宋建村南宋成港,1757年变成中国唯一通商口岸
黄埔古村祠堂大街。符超军 摄
国家旅游地理 广东广州10月31日讯(晏磊 王姝童) 麻石巷、镬耳屋、祠堂街、蚝壳墙……走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村,仿佛走进一座广府民居“博物馆”。在村里漫步,很容易沉浸在青砖灰瓦石板路的古村氛围里,小桥流水,石板路,古祠堂,沿路村民宁静而自在,一幅岭南水乡的景色跃然眼前。
黄埔村可以说是一个千年古村,北宋建村到南宋成港,到清朝1757年时变成中国唯一通商口岸,俗称一口通商,那时黄埔古港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外国人油画中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以琶洲塔为背景的黄埔古港、黄埔古村的繁盛景象。
风物
“十屋一祠”
漫步于黄埔村中,随处可见祠堂,这些祠堂正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屋一祠”,可谓黄埔村一景。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较好。
黄埔村里的宗祠有始迁祖的宗祠,也有房份宗祠,其中以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最为完整。
人杰
梁冯胡三姓哺育名人
黄埔古村名人辈出,村里有四大姓,梁冯胡三姓氏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杰出成就的名人。梁姓,曾一条小巷(荣西里巷子)走出七代名人,如天宝行的创始人梁经国,父子两代同为清朝顺天府尹的梁同新、梁肇煌,晚清广东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梁庆桂,在清光绪任法部典狱司主事的梁广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梁方仲等。
胡姓,有铁路专家胡栋朝和“三国领事”胡璇泽。
不可忽视的人物是冯家的冯肇宪,他是永丰舰(中山舰的前身)的舰长,他做出了一般人可能上百年做不出的贡献。陈炯明叛变时他保护孙中山55个日夜,送孙中山到上海后,才受他的委托继续回到广州革命。
今昔
广州外销商业史的活化石
作为清朝时期中国“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的黄埔古村云集了全世界的货物,而当时大批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广州制造”也从这里畅销全世界。至今,黄埔村内居民家里还散落着不少这样的“宝贝”。
在黄埔古村的展览馆内,有不少清朝时期广州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不同,虽然画的是广州旧时风物,但却多是写实的水彩画,画风很细腻。不少外销画上,都展示了黄埔古港当时繁忙的对外贸易,而且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黄埔古港的标志性建筑琶洲塔。除了外销画之外,馆内还展出了清代通草纸画11张,内容以清代人物形象、中国红船、花鸟图为主,对研究清代民间服饰及对外贸易有重要参考价值。
改造
古村落保护坚持四原则
其实,黄埔村也曾一度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如果不是近年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浪潮,这里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很可能依然淹没于众多的“握手楼”当中。海珠区自2009年起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工程”,制定了“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改造古村四原则。
海珠区将黄埔村的改造按照三个工程来做:第一个是文化工程。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严格按照四个原则进行修缮,凡是老青砖的房子一律不能动,凡是不是危房的古建筑一律不做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第二是把古村落保护做成民生工程。如今,耳目一新的黄埔村,几乎没有新的建筑。
应该说,生活在黄埔古村的居民是幸福的。即使到了今天,当古村繁华不再,但祖先留下的深厚文化遗产,仍足以使后代过着宁静、充实的生活…… /侨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