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桑植:麦地坪的仗鼓舞(图)
摘要:民谣说:“麦地坪仗鼓舞有来头。”麦地坪是桑植白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是白族祖先钟千一、谷均万、潘弘等人的落脚地。宋末元初,白族祖先来到麦地坪一带扎下根来,繁衍生息。由于他们是行伍出生,始终保持着习武的风气。
仗鼓舞表演
游神
国家旅游地理 湖南张家界12月8日讯(文|图 记者 谷俊德) 麦地坪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北部,境内多山多泉,森林植被丰富,是著名的“泉乡”,也是著名的仗鼓舞之乡,游神之乡。特别是近些年来,仗鼓舞、游神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群众更是对这些文化瑰宝爱不释手,民间传承有声有色,产生出了许许多多著名传承人,钟会龙成了仗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钟阳生成了游神省级传承人,钟必武、钟高仁、钟新化、钟善养等成为仗鼓舞、游神、民家腔市级传承人。现在,仗鼓舞传承后继有人,连小学生也跳仗鼓舞,每到夜晚,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学习仗鼓舞技巧。“麦地坪的仗鼓舞,有来头,有看头,有奔头。”这是吉首大学民间舞蹈权威人士的评价。
历史悠久有来头
民谣说:“麦地坪仗鼓舞有来头。”麦地坪是桑植白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是白族祖先钟千一、谷均万、潘弘等人的落脚地。宋末元初,白族祖先来到麦地坪一带扎下根来,繁衍生息。由于他们是行伍出生,始终保持着习武的风气。相传到了元朝中期的某年某月,民家兄弟在家打糍粑,正在兴高采烈时,一队官差突然闯了进来,无理取闹,抢糍粑,捉鸡,打狗,欺负民家人。兄弟三人挺身而出,与官差火拼起来,兄弟三人来不及拿武器,就用粑粑棰与官差斗,打得官差落荒而逃。兄弟三人欣喜若狂,舞起木杵,欢跳起来,从此麦地坪一带的民家人每年打糍粑,都必须围着场地,持木杵舞蹈一番,以示纪念。这是麦地坪仗鼓舞的雏形阶段。到了元朝中期,麦地坪民家人开始将舞木杵的动作编成舞蹈,再加上白族祖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招数揉进舞蹈中,还参照一些当地人日常劳动的生活习惯,相互配合,到了明朝初期形成了白族著名的仗鼓舞。这些仗鼓舞的招法有“一二三”、“三二一”、“硬翻身”、“河鹰展翅”等。明朝中期,麦地坪民家人开展了抬祖先出游的祭祀活动,各村寨相继供奉了本主,三元教也出现了,三元老司将仗鼓舞与教仪仪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套路,如“童子拜观音”、“兔儿望月”、“五龙捧圣”等。由于当时麦地坪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武术家,他们将从外地学到的“鬼谷神功”、“硬气功”、“孙家拳”等绝招加入到仗鼓舞中,形成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二十四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九九八十一个套路。这是仗鼓舞的鼎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期,麦地坪仗鼓舞已是赫赫有名的民家人代表性舞蹈了。到了冬至祭祖,走马坪等其他地方的民家人常来麦地坪比试仗鼓舞,规定其道具以仗鼓为主,鼓似杵形,长1、2米,中间细可以用手握,两头成喇叭形、内空,用皮革绑紧,以指弹击,咚咚作响,故名“仗鼓”,跳时至少三人,鼎足而立,一人持鼓,一人拿钹,一人提小锣,变换舞姿,很是壮观。随着民家人居住地人口增多,交往密切,仗鼓舞成为了麦地坪一带人人都跳的舞蹈了,就有了游神仗鼓舞,祭祀仗鼓舞,丰庆仗鼓舞,表演仗鼓舞,实战仗鼓舞……
解放后,仗鼓舞在桑植白族乡得到普及,麦地坪民家人一如既往地传承仗鼓舞,钟会龙等人多次到吉首等地表演仗鼓舞,被誉为“仗鼓舞名师”。
招式地道有看头
民谣云:“麦地坪人跳仗鼓,各有各的招法。”这句话其实是对仗鼓舞动作的地域性而言的。麦地坪仗鼓舞的传统招式有:“狮子坐楼台”、“野猫戏虾”、“五龙捧圣”、“野马分鬃”等,这些招式都与麦地坪人劳动习惯和地名有关。麦地坪是个“山不愿去,水不愿流”的地方。坪,是一个盆地,大概有一公里宽、三公里长,有“大泉三十六,小泉七十二”之说。山多,连绵不断,虽不高,但比较险峻,人们上山劳作,有时必须弯腰、曲膝、顺拐、下蹲,才能完成农事。比如,前些年笔者去四望山背一捆柴,经过半山腰时,有一个地方叫“猴子岩”,在尺多米宽的岩石上过路,先必须侧身,再下蹲,再顺拐向右直身,缓慢通过,若不侧身顺拐,柴就会与石壁相撞,产生巨大惯性,人很容易被顶到溪沟里去。我不会背柴,过“猴子岩”时,妻子在后面喊:“转身,顺拐,直行,下蹲,悠放。”才走过去,聪明的麦地坪民间仗鼓舞师将“顺拐、曲膝、悠放、下沉”作为仗鼓舞的动律特征,这些动律特征都带着明显的地域标识。
又如麦地坪一带的山,都带着动物的形状出现,如狮子岭、猴子堡、野猫洛、象鼻子凹、骑马岗、老虎嘴、五龙坡等,麦地坪民家人喜欢跳仗鼓,人民又多居住在这些有灵气的山上跳舞,学动物们的招式跳仗鼓,充满着野性与霸道,于是就创造出了“河鹰展翅”、“霸王撒鞭”、“野马分鬃”等奇特招数。这些招数有祖先留下的,有后人加工改编的,有外地仗鼓师共同编造的,都原始又地道。有些招式如“龙船调”表演者一边做划龙船的样子,一边深情的呼唤,传递着一种亲情,很有人情味.据说此动作是双泉边钟家姊妹创造的,传说有一年,麦地坪涨大水,钟家妹子在河对边的一块地上种包谷,被大水困在地里,其哥搬一扇门板跳上去,飘到地里救妹子,还划着桨喊:“快上来!”兄妹两人终于划着门扇安全到家。人们就将划船动作编进仗鼓舞中。
“麦地坪仗鼓,有实战劲!”麦地坪仗鼓舞有许多武术动作,或刺,或杀,或砸,或捶,或连击,或飞旋,或枪挑……有力度,有劲度,不光厉害,还有传奇色彩呢。这些动作来源于“三十六连环”、“四十八花枪”中。“带风起枪”是“四十八花枪”的使用要点,把仗鼓当枪使,威力巨大,“棍打一大片,枪挑一条线。”杀伤力强大无比。据说常德会战中,麦地坪一带曾秘密派遣一支仗鼓舞队携带铁仗鼓上阵杀日寇,20多名队员使用铁制仗鼓、手榴弹、步枪英勇杀敌,杀死8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但他们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这群仗鼓战士走出麦地坪后,“花枪杀敌”的招数就失传了。当时有民歌为证,歌曲名为《跳仗鼓和鬼子拼》,其歌词如下:太阳偏了西,光芒照大旗,跳起仗鼓到桑植。桑植就是好,赛过神仙,有鱼有肉吃不了。可恨东洋兵,起了大野心,想把我中华一口吞!先占东三省,后把全国侵,来人放火又奸淫,攻进常德城,又犯慈利县,危在旦夕化灰尘!桑植同胞们,大家齐一心,仗鼓跳起来,枪拿起来,舍命与鬼子拼!恢复我中华,全靠我们大家,男女老少都把仗鼓跳吧,起来把鬼子杀!仗鼓舞的这种实战性,有舞武合一的美学特征。
传承接力有奔头
一项民间传统舞蹈,必须有传承做基础。麦地坪作为白族仗鼓舞主要发源地,在传承上有着它的独特招数。责任制到户后,当地政府主动承担着传承的牵头者和组织者,确保仗鼓舞这块招牌闪光发亮。现在你走进麦地坪,想看仗鼓舞表演并不难,你只要在黄昏时走进村寨街头,就会遇到跳仗鼓的人群,你走进小学操场,你也会看到许多小学生卖力地跳仗鼓,“让仗鼓舞走进学校和课堂”只是当地的一项传承手段之一。
政府推介。乡政府设立了仗鼓舞培训学校,聘请钟会龙、钟必武作为老师,不时地教给群众或公职人员仗鼓招式。游神传承人钟高仁为游神的事天天忙活着,找钱赶制游神器具,操练游神仗鼓舞,给湖南卫视等媒体提供活态表演。今年十月十五赶会,数百名群众在墟场上表演仗鼓舞,过往群众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群众自发。“麦地坪人跳仗鼓,有粗瘾!”外地人这样说。麦地坪人跳仗鼓,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就像一根葡萄藤儿会结数不清的果儿一样。钟会龙6岁就跟爷爷学跳仗鼓,23岁后就给周围群众教跳仗鼓,不图报酬不图名利,他将几个儿女教会后,又教孙子、外甥。钟必武常给儿子、孙子、女儿教仗鼓。他的外甥现在贵州大学舞蹈系就读的谷岩亭,常把仗鼓舞展示给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奇特的招式,古老的音乐让大学师生们领略了仗鼓舞的魅力。从麦地坪村寨走出的教师钟桂萍、钟岳琴,在桑植县城办起仗鼓舞培训班,年年传教仗鼓舞。从麦地坪嫁出去的女儿廖青菊,主动给单位退休人员充当教员,言传身教仗鼓舞。
民间传承。麦地坪有个规矩说“跳不像仗鼓舞的人不是真正的麦地坪人。”就连每年的赶会节,回家的女儿女婿要赶会跳几圈仗鼓舞,没有道具,拿木棒、饭篓、扁担、杨叉,反正要尽兴。栗山坡一带还对小孩跳仗鼓定了约束:一个学期后跳不好仗鼓舞,大人不给小孩零花钱。
外界推荐。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每年都有教授、学生来麦地坪现场采访仗鼓舞传承人,挖掘仗鼓舞的历史文化,研究或推广仗鼓舞的传统招数。本土作家钟懿、钟锐等出书必有仗鼓舞的内容。
“我是麦地坪人,我为麦地坪仗鼓舞骄傲!”这是麦地坪街上的一句宣传标语,它却真实地反映出了麦地坪人对仗鼓舞的追求和心愿,也体现了仗鼓舞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旺盛的生存魅力。/张家界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