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宁河戏班遭遇生存窘境(图)
摘要: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西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在宁河戏鼎盛的清乾隆年间,曾出现过“宁州十八班”,从业人员达到六七百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宁河戏逐步没落,最大的危机是逐渐空心化的村庄和村庄里越来越少的老

国家旅游地理 江西九江4月2日讯 在溪口镇小溪村,三元班在演出宁河戏《三请樊梨花》(3月26日摄)。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西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在宁河戏鼎盛的清乾隆年间,曾出现过“宁州十八班”,从业人员达到六七百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宁河戏逐步没落,最大的危机是逐渐空心化的村庄和村庄里越来越少的老戏迷。
为了传承宁河戏,2012年,由宁河戏最大戏班之一的三元班生角刘荣华、鼓师刘新华、戏迷刘义茂发起,当地村民自主集资47万元,招收年轻演员18名,并添置设备,在溪口镇小溪村组成了新三元班,重新搭台唱戏。
然而,三元班每年只能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返家的春节前后约3个月的时间里接到生意。试着走进城市的三元班也曾到温州、武汉、郑州等地演出,但相比现代化的文艺演出,宁河戏舞美的缺乏、剧本的单一,都很难吸引顾客,可村庄里的小市场又无法支撑起戏班的运转。
“虽然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经济上我们真的快撑不下去了。”团长周福华说,“我担心没有收入,戏班还是要解散。我们对不起喜欢宁河戏的乡里乡亲,也舍不得宁河戏就这么没有了。” /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在溪口镇小溪村,三元班在演出宁河戏《三请樊梨花》(3月26日摄)。

在修水县溪口镇小溪村,两名生角演员在练习压腿(3月26日摄)。

17岁的演员方思在整理服装,几个孩子好奇地观看(3月26日摄)。

三位老戏迷专注地看演出(3月26日摄)。

每逢演出,村里都像过年一样热闹(3月26日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