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海南三亚落笔洞石刻 刻下天涯万年历史密码(图)

2014-08-10 14:30

摘要: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明代洪爵题诗
 

  宋代纪纲正题诗
 

  宋代倭倭才题诗
 

  宋代许源题诗
 

  落笔洞洞内
 

  落笔洞洞口
 

  落笔洞遗址
 

  国家旅游地理 海南三亚8月10日讯(实习生 陆泽鑫 庄嘉莹 吴俊隆 见习记者 陈吉楚 文/图)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特推出《石上传奇》系列,让我们走近历史,遥想当年,探索这些石头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追寻每一处石刻上记录的传奇。
 

  落笔洞是崖州八景之一,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它坐落于群山围绕中那座名为“印岭”的石灰岩孤峰的南壁,洞高12.5米,深16米,宽9米,面积近110平方米。据有关考证,洞顶原有两根钟乳石垂吊,形如悬笔,因此得名落笔洞。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落笔洞中有二石,形如悬笔滴水不断”。它一峰独秀,垂崖如削,繁茂的古树,娇艳的山花,唱啼的百鸟和造化奇异的溶洞、形状别致的石犬、石龟、石鹿、石鸟、石猴等,构成了天南蓬莱仙境。而众多的摩崖石刻,又使落笔洞增添了不少历史厚度,尤其是点睛的“落笔洞”三字石刻,特别引人注目。
 

  刻下“落笔洞”的云从龙
 

  “落笔洞”三字,摩崖而刻,字大尺余,刚健有力,挺拔秀丽。然而它的作者长期未被人知晓。连《崖州志》也只载:“洞左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长期以来,“落笔洞”三字为何人所题成为疑团。
 

  1982年初三亚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在何擎国副队长的带领下,再次对落笔洞进行普查考察,这时才发现“落笔洞”三字的右旁有“至元癸未”四字,左旁有“维山□□□”五字。但是“维山”下面三个字模糊难辨。何擎国对其进行了拓片,并开始了仔细研究,后来终于在《正德琼台志》中发现:“云从龙号维山道人”,而题字的时间“至元癸未”又与云从龙海南平叛的时间相符。何擎国又发现,那模糊的三个字,依稀是繁体的“云从龙”三字。终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作者为元代云从龙,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了——“落笔洞”石刻系云从龙至元癸未年间所题。这次发现从而填补了崖州历史的一个空白。
 

  云从龙,据《琼州府志》记载: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佐管帅马抚机平崖土贼陈明甫等,有协赞功,诸黎村峒多服之。后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抚绥有方,复收乱黎,升广东按察使,累功至中书行省参知政事。子孙家于文昌县,后裔蕃衍为文昌县著姓。贾志祀名宦。
 

  据有关资料载,云从龙对维护元朝统一,维护元朝中央封建集权有过重大贡献。宋末元初时,崖州陈明甫在临川发动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并在今鹿回头附近建立山寨,对抗朝廷,元朝政府先后派遣多名将领到海南平叛,其中就有时任管辖的云从龙,据《崖州志》记载,“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佐管帅马抚机平崖贼陈明甫等”。其逝世时,元朝皇帝特赐地广州白云山东南方风景胜地卜葬,并赠墓前良田数十亩为癸田,现墓地尚在。今日,文昌等地的云姓人家,多自称为云从龙后代。
 

  文人墨客多题刻
 

  自古以来,落笔洞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宋、元、明、清诸代,均有无数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一系列摩崖题刻,写下了许多咏赞落笔洞的诗篇,展示了落笔洞的风姿和魅力。而这些诗文题刻,有的永远留在了落笔洞的石刻上,有的则收录于《崖州志》等史志中。
 

  目前发现的最早题刻,是宋代游寓诗人倭倭才的石刻,《正德琼台志·人物传记》载:“倭倭才尝游览至崖,题落笔洞,有诗”。其诗如下:“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周。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周”。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落笔洞雄浑奇特,袅袅如仙境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向往。“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又让我们跟着倭倭才一起感慨,景虽如仙境,却少了洞中仙子,实是可惜,不由得低头叹上一口气。“欲上雕鞍不忍归”这一句,又表现了倭倭才对美景的留恋,不得不离去时,心中依依不舍。让人读后在惋惜之际,对落笔洞更生向往之情。
 

  同为宋代人的“宋郡倅许源”和韵云:“袖拂山风上翠微,仙禽窥我怪儒衣。岩扃石壁真奇趣,烟盖云幢似远围。彩笔不随仙子去,青峰空伴野云飞。我来续就承天赋,铁笛一声鸿雁归。”“袖拂山风上翠微,仙禽窥我怪儒衣。岩扃石壁真奇趣,烟盖云幢似远围。”两句诗同样的描写了落笔峰的美丽奇特,如仙境一般。“彩笔不随仙子去,青峰空伴野云飞。”仙子虽去,两支仙人落笔却仍在,由人瞻仰。“我来续就承天赋,铁笛一声鸿雁归。”续就天赋 之后,诗人也要像南飞鸿雁一样归家了,但心却永远留在了这儿。
 

  美丽的落笔洞不仅吸引了文人骚客,更以其雄浑磅礴,吸引了将军们来观瞻。明成化十五年,崖州千户洪爵来到了落笔洞,并很快为落笔洞的美景所倾倒。提笔挥毫,留下了军人特色的诗赋:“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袭征衣。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宝剑”、“征衣”让落笔洞阳刚有力的一面也跃然石上。“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被美景迷倒的将军依依不舍的仗剑离去,却将一份阳刚之气永远留在了洞内。
 

  “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济元元。”明代的纪纲正不仅也为落笔峰所折腰,更是决定要借这“神仙落笔‘的仙灵之气,来为神州培养人才,于是,他在落笔洞内建立书院,进行讲学。
 

  在落笔洞内留下题刻的,目前已知的,还有明代赵瑶,清代莫威和,清代梅仙氏等人。
 

  落笔洞历经万年沧桑
 

  落笔洞有着万年的历史,经历了万年的文化沧桑,目前是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广东考古专家杨式挺最早发现落笔洞中的动物骨头,通过洞穴中的遗物推积判定落笔洞是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
 

  落笔洞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面貌受华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化遗物方面,存在着某种承上启下的文化过渡现象。在落笔洞发现的打制石器及骨、角器基本上承袭了华南旧石器时代的技术传统,其出土的砾石工具也具有旧石器的遗风。可见,旧石器文化传统在落笔洞遗址的文化内涵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除了发现含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遗物,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可又尚未发现象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磨光石器和陶器。因此,从考古学文化发展进程来看,落笔洞的特征不同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要早于新石器时代。这种情况正反映出落笔洞遗址含有新、旧两种文化在演变和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复杂现象,处在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
 

  除了从文化遗物方面探寻落笔洞的文化内涵,考古人员还从洞穴的堆积物中得出了落笔洞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之末至全新世之初。洞穴地层中发现含大螺壳的推积近七万多个,反映了落笔洞遗址的捕捞业十分繁盛,是全新世气候变化时期人类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特定产物。其次,洞穴推积中,考古人员发现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种类近六十种之多,但石化程度不深,几乎全部是现生种类。这种现象表明落笔洞动物群化石的地质年代已进入全新世之初,又距更新世晚期不远。再者,落笔洞含螺壳的文化堆积层呈灰色或灰黄色的砾质土,其下是更新世晚期黄色砾质粘土,两种不同的堆积在地层上的叠压关系,正反映出当时处于晚更新世之末与全新世之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落笔洞遗址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文化性质,它丰富了人们对岭南地区早期洞穴文化的认识。落笔洞迄今为止是本岛石器文化中最早的一处遗址,它对人类探讨海南新石器文化的来源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分界也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落笔洞是全国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价值,如何保护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何老师表示,目前的落笔洞仍然没有明确的保护规划,游客的踩踏很有可能破坏遗址周围的环境,保护遗址势在必行。“落笔洞遗址的保护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山顶洞遗址的保护方式,将遗址周围的村庄搬离,防止破坏遗址周围环境。只有保护好文化遗址,才能更好的开发利用,不能将文化遗址过度商业化。”/三亚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