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重庆非遗文化的回归之路

2017-02-15 11:04

摘要:一个地区有没有文化,就看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从来不是文化沙漠,随着第五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6月30日公布,1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为重庆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today旅行》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为读

22166ce6c9e3972a3f732508a4f32e70 9509c0b440fd7cce3f8b5b42004679cd 1fa9bbff1bb19189298e03993e1ab8da d4c5a4ecc80c434d1f6822ceb2922958 ca2563c0227f9f4129f76be46289f7e1

  一个地区有没有文化,就看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从来不是文化沙漠,随着第五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6月30日公布,1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为重庆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today旅行》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为读者解读重庆非遗文化。

   保护与传承:第五批非遗名录诞生
  
  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进入重庆市第五批非遗名录,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对烧烤技艺进入第五批非遗名录大为吃惊,为什么烧烤技艺能成为非遗?
  
  据重庆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介绍,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之所以能入选非遗名单,是因为它在烧烤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传统技艺,包括传统码料的配方,以及这些传统技艺与配方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按《非遗法》相关规定,市文化委在各区县上报的非遗项目中,评选出了123项送审稿,尽管这些项目尽数按照评选要求评选,并由相关专家对其文化价值、非遗价值进行了认定,但123项如此之多的项目,是否都能通过市政府审定,市文化委十分忐忑。
  
  “按照《重庆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相关规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后,要评定该项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政府将每年拨付6000元/人的传承经费。这次评选项目如此之多,对市文化委而言,暨是一项常规工作,确实是一大挑战。”

  为了保证这一次非遗项目申报的顺利进行,市文化委在把这123项送审稿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通过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非遗申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其它省市非遗项目公布情况,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及非遗项目申报的法定程序等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收集,并且对每一项项目为什么申报非遗做了详细的功课。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重庆市政府第127次常务会上,市政府领导对非遗保护的相关工作非常重视,事情进展之顺利,123项申报项目全部顺利通过。
  
  在此次申报的非遗项目中,与食品相关的技艺项目有60多项。
  
  市政府领导明确提出: “非遗食品技艺和饮食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要象其他文化资源一样把他们发掘好、保护好,更好传承好。”
  
  王发荣表示,作为食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后必须落实三大基本要求,其一是必须坚守文化,保护非遗技艺,从本质上讲是在保护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需要以保护为主,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要在提高中保护,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其二是必须坚守品质,作为文化的传承,首先必须坚守其本身的品质,绿色、生态、健康,这是食品类非遗传承的先决条件。其三,非遗项目的经营者必须诚信经营,以做文化助推品牌、提升品质、优化品貌,铸造出更多的百年老店、千年文明。
  
  进入非遗不容易,但退出却不难,一旦上述三点没有做到,将面临退出非遗的风险,在2014年,就有六人被取消非遗传承人资格。

   当下:让非遗回归生活
  
  非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绝不能被束之高阁,回归生活是它的传承发展之路。
  
  王发荣表示:“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记得住的乡愁,非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铜梁,你能记得住“铜梁龙舞”,到了荣昌你能记得住“荣昌陶艺”,到了梁平,你记得住“木板年画”,到了秀山,你记得住“黄杨扁担”……这就是乡愁。
  
  “文化部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工程,目前,重庆非遗项目通过回归生活,吸引了大量社会企业、爱好者的参与,不仅达到了振兴了传统工艺目的,同时也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王发荣说。

  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安陶,创造了20亿产值;国家级非遗夏布,出口金额达1.2亿美金,市级非遗重庆火锅,创造了263.1亿产值;市级非遗谭木匠木梳,已在香港上市……政府也正通过多方努力,为非遗回归生活,走入市场创造条件。不久前在南坪会展中心举办的重庆老字号非遗博览会上,展览期间销售金额达5000多万,预售金额达3.5亿,签约金额13.5亿。
  
  对于非遗,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提高,让非遗回归生活,也是对它的生产性保护。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不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到生活中去,同时,有利可图也让非遗的传承后继有人。
  
  古语说:“荣隆二昌出麻布”,但说到当下的夏布市场,荣昌夏布的发展显然更好,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夏布在发展中得到了各方的重视,而荣昌夏布销售平台的成熟,也将江西、湖南等地的夏布吸引到了荣昌,形成了一条有序的夏布产业链条。现在,在荣昌的多家夏布加工厂中,每天有数十台机器正在按照传统技艺进行生产加工,生产的产品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元素,产品相当精美。春秋季节走到荣昌乡镇,便可见到宋代诗中所描绘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田园风光。村民依靠织布,获得了不薄的收入,而织布技艺也得以继续传承。

  同样作为非遗的漆艺加工技艺,在进入市场后,通过定制等方式,一只首饰盒可卖到二十万元以上。
  
  非遗不仅是技艺需要提高,它需要经过传承且活在当下。王发荣在采访过程中展示了一只印有红色猴子的盘子。“这只盘子也是非遗,它是我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按照剪纸的非遗技艺,将猴子剪下,后期由工作人员纸烧制在盘子上形成,将非遗融入时代,活在当下,这才是非遗可持续的未来发展之路”。

#p#分页标题#e#

  未来:非遗发展空间巨大
  
  走入市场,回归生活,是非遗的未来之路。目前,全社会正高度关注着非遗的发展与保护,在接下来的“十三五”计划中,重庆市政府对关系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非遗事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一关注,不仅是让非遗作为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也为非遗依靠市场建立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发荣向记者展示了一套名为《巴渝国宝》的DVD,据介绍,这套讲解重庆非遗项目的DVD不仅在重庆科教频道进行播出,同时还将走进全是一万三千多间中小学,走进课堂之中,正所谓非遗教育从娃娃抓起。
  
  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在非遗项目的规划上,打算建设三个重大工程项目、三个中心,并持续不断地开展两项主题活动,通过这一规划,有效的将重庆非遗 “拎”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链条。

  不久的将来,重庆非遗博览园将向市民免费开放,博览园将把重庆非遗项目集中到一起,以“前店后厂、作坊或互动空间”的方式,让非遗与参观者互动起来,把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展示出来,互动与产品相结合,让王发荣对博览园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一个可以多次重复体验的博物馆,今后,相信它会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全天候的,重点是在传统节假日的文化体验地、市民休闲地和重庆特色文化旅游、购物目的地。”
  
  “十三五”期间,渝东南将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靠文旅融合,从衣、食、住、俗着手,让民族文化与生态发展共同助力地区经济。今后,渝东南地区不仅将在节日期间看
  
  到少数民族的节日盛装,融入了民族服饰元素的服装,如装饰有苗绣等民族服饰文化的衣服等也将走进日常生活。在城市建筑上,今后也将在渝东南片区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吊脚楼、木窗、坡面屋顶等渝东南特色建筑风格将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土家摆手舞、苗家踩山会等民俗也将植入到景点和节日文化活动之中。同时,长江三峡文化生态区的建设将从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出发,为非遗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提供空间。规划中,非遗中的高端手工技艺精品还将拥有专门的交易展示中心,而非遗创意设计中心还将推动非遗与空间、与生活的融合,不久之后,非遗项目中的竹编、漆器、夏布等将进入酒店等生活空间之中。

  针对演艺类非遗项目如何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演艺中心。通过演艺企业共同合作等方式,将扬琴、川剧、啰儿调、永城吹打等传统曲艺、音乐、舞蹈、民俗等项目进行市场包装,进入景区、推向市场。演艺中心背后,是已形成常态化的“民间艺术之星选拔赛”和“民间艺术之星网络选拔赛”所形成的民间艺人聚集平台。借助这些民间高手,演艺中心将形成接地气、小成本运作且表演内容丰富的演出产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