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韩纬国:从“小码子”到国家级非遗“码头号子队”带头人

2017-04-19 16:05

摘要:“浦江水哗啦啦地流哎,流出心中歌一首哎,唷嗬哩,……”近日,在浦东新区塘桥街道,传来了抑扬顿挫的“码头号子”,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黄浦江畔码头工人们步伐整齐、气势恢弘的“黄浦江上好声音”。 “随着现代化的节奏、码头号子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

  “浦江水哗啦啦地流哎,流出心中歌一首哎,唷嗬哩,……”近日,在浦东新区塘桥街道,传来了抑扬顿挫的“码头号子”,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黄浦江畔码头工人们步伐整齐、气势恢弘的“黄浦江上好声音”。

  “随着现代化的节奏、码头号子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海纳百川的上海港码头号子,需要和时间赛跑,收集整理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人之一、74岁的韩纬国日前接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和码头号子近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

韩纬国:从“小码子”到国家级非遗“码头号子队”带头人

上海港码头号子成为国家级“非遗”。来源:新民晚报海外版

韩纬国:从“小码子”到国家级非遗“码头号子队”带头人


韩纬国(左一)带领塘桥码头号子队激情表演。来源:新民晚报海外版


  最长岸线上南来北往的号子声

  码头号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上海港码头号子”则是与上海港发展的历史同步形成。“这是码头工人在劳作中自然发出的呼吼声。”韩纬国告诉记者,那时候机械化不发达,市民的日常用品及建筑材料等几乎都由码头工人搬运。工人们在肩扛手提重物的时候,自然发出的声音,形成了码头号子最基本的形态。“在搬运过程中打着码头号子,既是一种减轻体力负担的方式,也可以和其他工人一起协调动作,方便搬运。”

  早在19岁时,韩纬国就来到上港一区(后来改为七区),成为一名装卸工,这一干就是10年。他回忆道:“我是1962年进入公司的,当时叫上港一区,从东昌路码头一直到白莲泾,是那时上海港最长的一个码头岸线,装卸货物品种也最多。这里集中了各地的码头工人,他们搬货物时都要喊号子,因为方言不同,码头号子也最为丰富。但我开始工作时,已经有了机械作业,码头上喊号子不多了,码头号子逐渐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不会打号子,老师傅都不愿搭理”

  据资料记载,上海发现规模最大的杠棒是8根,由16个人同时抬,抬过最重的一件货物有2吨多重。“大家协同把如此重的货物抬起,号子的作用很大。”韩纬国说。由于装卸的货物、搬运路线及搬运方法不同,工人们创造性地形成了不同的号子。码头号子可分为搭肩号子、肩运号子、堆装号子、杠棒号子、单抬号子等4大类9个品种。而码头工人们来自不同地方,又按照地域、方言的不同分为不同流派,有本地口音的、宁波帮等。

  其中,“宁波帮”是在仓库中安排堆放货物,发筹码、点数字。指挥工人摆放货物时,用“码头号子”唱出来的,声音嘹亮、一波三折,老师傅一开唱,货物摆放在哪里,工人们就一清二楚。“那时候的‘码头号子’可谓原生态号子。如不会打号子,码头上的老师傅都不愿意搭理你,因为大家很难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

  “老码头”重新唱响码头号子

  虽然做的是装卸工人的工作,但韩纬国一直是“文青”,喜欢拉拉胡琴、吹吹笛子。后来,他被调任到工会工作,并开始收集、传承码头号子。

  1971年秋季,位于浦东塘桥路的煤炭装卸专业码头上港七区举行文艺汇演,装卸一队爆了个冷门,唱起了上海港的绝响——码头号子。6位“老三届”的“小码子”,把老工人在旧社会扛包挑煤时呼叫的几种号子串起来清唱一遍。虽然整个演出只有几分钟,却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表演码头号子,其实是这些“小码子”的学习成果。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汇演曾邀请上海港的老工人组团清唱码头号子,并录制了唱片。从此,上港七区的码头广播站几乎每天要放几遍码头号子。装卸一队二班的“小码子”蔡盛和特别喜欢听,在他的提议下,几个“小码子”借出广播站的唱片,下班之后一起学唱排练起来。

  退休后的韩纬国在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发挥余热,从事群文工作。2005年,在他和几名“老码头”的倡议下,塘桥码头号子表演队成立,20多位男演员全部是社区居民,好几人当年都曾在码头上工作,是唱‘码头号子’的好手。”

  2006年,他们排练的码头号子节目在塘桥社区演出,没想到引起了满堂彩,大家惊呼,“多少年没听到这样令人震撼的码头号子了。”

  “申遗”三连跳 “号子”走世界

  随着“码头号子”声名鹊起,有人提议为“码头号子”申遗,既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也可以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塘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码头号子的“申遗”工作,组建了专门普查小组,“老码头”和工作人员们翻阅大量文史资料,还走南闯北在江苏农村寻找到上港七区号子队仍健在的九十高龄“老码子”程年碗。在专家指导下,塘桥社区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踏遍黄浦江两岸,挖掘整理了大量过去上港七区号子队未唱过的码头号子。

  在完成了一个艰辛的探寻过程之后,塘桥社区的上海港码头号子“申遗”,终于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升三级,三年间通过了从浦东新区到上海市最后到国家专业机构审核考评,最终光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库!

  申遗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最终的目的还是将这个文化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不被历史所遗忘。为此,塘桥街道与上海音乐学院达成共识:由上海音乐学院派出专家,在音乐方面为“上海港码头号子”提供专业支持。浦东塘桥社区则成为“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地。

  为了传播码头号子,塘桥社区的号子队不但走进社区,还走进高等学府的礼堂,甚至登上国际文化的论坛,他们的唱本还成了区域性中学的音乐教材。

  近年来,“码头号子”的音律曾踏访过德国、巴西、西班牙等地。让队员们难忘的是,在参加一个巴西民间艺术节活动时,当他们行进在卡塞雷斯市的大街,不断被街道两边欢呼的市民拦截,他们一边走一边表演,短短一站公交车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半小时。许多巴西青年手举着自己手绘的纸质五星红旗使劲摇动,高呼“CHINA!CHINA!”

  码头号子,已经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呐喊者。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相关链接

  上海港码头号子

  码头号子,通俗地说,就是码头工人在劳作中自然发出的呼吼声。由于装卸的货物、搬运路线及搬运方法的不同,工人们创造性地形成了不同的号子。在上海港口,由于码头工人们来自不同地方,又按照地域、方言的不同分为不同流派,有本地口音的、宁波帮等,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各种风格。

  经过各方努力,上海港码头号子“申遗”,终于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升三级,3年间通过了从浦东新区到上海市最后到国家专业机构审核考评,最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