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阊门:苏北人心中的寻根圣地(图)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江苏苏州10月12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当我还在小学读书时,就听一些同学和大人们经常说,地处苏北盐城、兴化等地大部分人都是苏南苏州阊门迁徙过来的,他们的先祖是苏州人。
国家旅游地理江苏苏州10月12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当我还在小学读书时,就听一些同学和大人们经常说,地处苏北盐城、兴化等地大部分人都是苏南苏州阊门迁徙过来的,他们的先祖是苏州人。当我工作后,在一些史料书籍中,才知道确有 “红蝇赶散”这么一说的故事。那么“红蝇赶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苏州阊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为您解开这个谜团吧。
什么是“洪武迁徙”?
“红蝇赶散”又称“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为巩固政权,朱元璋将苏州城内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家产没收,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因为事情集中发生在洪武年间,故称为“洪武迁徙”。
苏州有个方言词“讲张”,据说是因为明初官方禁止人们议论张士诚,一看到有人交头接耳,就生怕在“讲(谈论)张(士诚)”。那么,苏州人何以如此念念不忘张士诚,官府又是什么原因怕人“讲张”呢?纵观张士诚割据苏州的12年时间,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疏浚白茆江等措施,使凋敝的农村重萌生机,较之元政府的苛政,苏州百姓已相当知足了。难怪在朱元璋所部大兵压境下,苏州城能坚守十个月,其中少不了全城百姓的支持。苏州城的久攻不下,惹怒了朱元璋,破城后,大烧大杀,以致“死者枕藉,积骨如山”。为了防止张士诚的“臣民”,不服统治,聚众谋反,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就想出了把苏州百姓分散的办法,屡次将苏城富户迁至京师(南京)、凤阳、苏北等地。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必虎教授在其《明初苏州向苏北的移民及其影响》一文中也认为,洪武迁徙是朱元璋对苏州百姓采取了“惩罚性”的移民措施。
“洪武迁徙”其真相是什么呢?据专家学者认为,元末战乱,使江淮地区人口剧减,扬州“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皆流寓尔”,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亟待移民充实。又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记载,1290年平江路(即后来苏州府)人口已达240余万。到1371年,80年中锐减50多万人。除了战争伤亡,另一个原因就是“洪武迁徙”。
《苏州市志》记载,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地区以及边远地区,实行戍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三年(1370年)迁苏州、松江等地无田农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二十二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商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二十四年(1391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
阊门——苏州的“大槐树”
中国移民史权威学者曹树基教授,在80年代,对苏北地区1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丰18种族谱中,有14种明确记载祖先于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入;宝应“朱刘乔王”四大望族,皆自称是明初从苏州迁入的。他认为“在纵横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大批的苏北人异口同声地说祖先来自苏州,这决不可能是集体臆想造假,我们可以推定,这些移民们即使不全是来自苏州,那至少也是来自苏州周边的江南地区。”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江南移民后裔都说自己祖籍阊门,这一说法“半真半假”,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不管怎么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这充分彰显了苏州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其实,苏州阊门自古就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大的集散码头,在公路、铁路运输尚未发达的古代,南来北往的人们都会从此起步,“洪武迁徙”者同样是从这里离开苏州的,是他们离开之前最后看到也是印象最深的地方。几代人口耳相传传下来,后裔们就只知道是“苏州阊门人”了,为了显示其真实性,往往还不忘在家谱中记明“苏州阊门人”,以此坐实了其祖籍地是苏州阊门。苏州阊门犹如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是移民基地、集散地、出发地!如今在阊门口还专门树了一块“寻根地”纪念碑,供那些“洪武迁徙”的子孙们来此“寻根”!
阊门上下看苏州
车子经过白塔西路时,我发现路边有一块砖雕,上书“古代状元宅第”。看样子是对外开放的。于是决定进去看一看,但没有任何说明,我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哪位状元爷曾经的府第。显然这座宅子早已颓败,成了大杂院,状元爷的后人不知是否还有人住在这里。不过凡有这种甬道的房子,当年都是大户人家。我在一篇博客上查找到这样的文字:苏南旧时的大户人家,往往在厅堂楼阁边上开辟一条长弄,弄堂狭长,从入门第一进贯穿到最后一进院落,这狭弄通常就叫备弄。扬州一带则叫“火巷”。弄上也有青瓦覆盖的屋顶,遇到房屋进深很深的,即便是艳阳天,弄内也是黑黢黢的。备弄作用有三:一是供女眷、仆从之出入,二是在大宅第的前后左右之间起到既隔离又联带的作用,三是防火。备弄尽头是一个小院落,铁门里头一只恶犬对着我不停狂吠,这也是主人的防盗措施吧。隔壁人家中的夹竹桃还有橙子树,好像供这边人欣赏用的。橙子树在苏州本来就不多,更不用说硕果累累的了。夹竹桃人家很少种,因为它是有毒的。出门时抬头看见控保建筑的铭牌以及100号这个很圆满的门牌号。
再来到阊门横街,一下车就被对街典当行的砖雕所吸引。西中市是市府特意保留改造的民国风格一条街。阊门登城的方式和平门与相门都不同,却酷肖盘门,我猜也许设计者就是拷贝盘门或者古时候阊门就是如此。北寺塔历历在目,更远处还可以看到东方之门,敌楼巍峨威武,雄震姑苏西北方。虽然在三道已经修复的古城墙中,阊门的城墙最短,但它的地理位置也最特殊。东面是所谓民国风格的西中市,西面则是著名的古吊桥,虽然如今已经名不副实;还有白居易纪念苑,柳毅祠,再远就是七里山塘,更有石路商业圈,所以涵盖的地区非常丰富而富有人文色彩。城楼辟为茶室,只有几个洋人在“品茗”,国人一般不会花钱在此闲坐。我想老外大多是体验一下品茗的味道而已,所以应该打上引号。吊桥上热闹非凡,回望来时路出口处茶楼的招牌,我看到一块还没有挂起的牌匾,看来“德仙楼”三个字有点来头,和唐寅一定有些故事。
透过城门看白云,这里自古繁华风流之地。这时我想起了范仲淹的边塞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虽然锦绣江南和大漠戈壁不可同日而语,但看到这幅照片,我想到的就是那种意境。我看到,柳毅祠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城墙还在复建中。擦过喧嚣的山塘街,我无须为了晚餐去排长队,不去和别人争抢,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快乐。
夕阳西下几时回? 我深情的最后一瞥,再看一眼粉墙黛瓦的老苏州,虽然破旧但风韵犹存,犹如饱经沧桑的曾经的小家碧玉。阊门城楼和假日酒店的对峙,真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苏州能够融古今于一炉,二千五百年高龄的历史名城,却始终站在探索的潮流之先,只有苏州才具有这种精神!
阊门民国风情一条街
阊门内的苏州老城区
枫叶下的自拍美女
金鸡湖东方之门风光
老阊门山塘街口的白居易纪念苑
盘门风光
山塘街夕照美景
水城苏州
水上盘门
苏州阊门
苏州阊门民国风情一条街
苏州金鸡湖美景
苏州留园风情
苏州秋日
苏州太湖渔洋山夕照,红霞满天
苏州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新城夕照美景
责任编辑:吉中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