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遗产]山西翼城:滦池古会
摘要:据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礼俗》记载:“三月初八南梁滦池祀乔泽神,旧志载,俗传为栾共子忌辰,未知孰是。”这里所说的栾共子既是栾成的谥号。据传,晋昭侯、哀侯时任大夫的栾成,在曲沃伐翼之战中与晋哀侯同时被曲沃武公俘虏,栾成宁死不屈而被杀,晋小子侯
国家旅游地理 山西临汾8月27日讯 山西翼城县南梁镇一带,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前后要举行一次滦池古会,会期五至十天。2011年,滦池古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据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礼俗》记载:“三月初八南梁滦池祀乔泽神,旧志载,俗传为栾共子忌辰,未知孰是。”这里所说的栾共子既是栾成的谥号。据传,晋昭侯、哀侯时任大夫的栾成,在曲沃伐翼之战中与晋哀侯同时被曲沃武公俘虏,栾成宁死不屈而被杀,晋小子侯为表彰其忠心,封其为将军,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谁知棺材抬之墓地时,墓坑里却涌满了一坑清水,谁也没想到这坑会打在地下水源的泉眼上,于是人们便鸣炮放鞭,焚香酹酒,迎接水神,修建水池称为滦池。由于这天是农历三月初八,为了恩谢乔泽神,滦池所流经的十二个村庄,便以殡葬的形式在南梁村举办打幡大会。
表演内容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南梁池举行的祭祀乔泽庙打幡活动,开始时,先要打幡,即用高八丈的杨木杆为柱,上面用各色纸扎成五六层彩幡,此幡被固定在一辆大车上,由五头巨牛牵拉徐行,牛角涂彩,牛头挂花,牛身披红绸。高幡四边有粗绳,100多人拉拽扶持,缓慢地向滦池进发,后面紧跟着12根小幡,高两丈有余,每一辆牛车拉一杆,黄牛同样披红戴花,不论大幡或小幡,最引人入目的是上面挂着无数的镜子,太阳一照五光十色,十分壮丽。所有彩幡在僧道吹奏乐声中行进,敬神仪程完毕后,人们便将全猪和枣果等祭品扔进池水中,故翼城有“南梁池里好枣果”之说。随后人们再用长杆将大小幡全部打碎,此为打幡,整个活动结束。
打幡古会12年为一周期,因为滦水灌溉有南梁、北常、武池等12个村子的农田,每个受益村轮值一年打幡,故12年为一轮,又因南梁、涧峡、故城、清流4村在滦水上游,使用滦水有优先权,同样享有优先行幡权,故以这四村行幡,其余村为挂幡。
至于在打幡期间所进行的僧道吹奏表演老虎、狮子、抬阁、花鼓等民间艺术助兴表演,与各地社火表演相同。
滦池古会(祭水节)是翼城最为主要的庙会之一,组织者多以当地政府为主,涉及到的12个行政村是具体实施者,也是主要传承者,仅南梁镇就有百余人。各村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举办滦池古会活动,由村里文艺人才且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传承于后人。
主要特征
滦池古会与集市类庙会相比,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又是当地群众期盼风调雨顺、社会和谐、民生盈实的具体表现;滦池古会是南梁镇及周边乡村联合组织的大型祭水活动,是为民间所认可、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民间活动。各乡村以祭水的形式表达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体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丰衣足食的心愿。各乡村在滦池古会上所展示的技艺,宣扬善行福祉的思想,使这项活动传承不断;合作共事、民主自治,一秉虔心。自办庙会,体现着民众组织的协作能力和自发的民间社会秩序;滦池古会是翼城县重要的庙会之一,传承着大量的民俗事象,受到当地民俗学者的重视,并围绕其进行历史学、民俗学的学术考察。
重要价值
滦池古会保留了当地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当地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留了各乡村之间合作共事,共谋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滦池古会是民间组织的文化活动形式,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的原生态。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现代科学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民间信仰逐渐淡化。滦池古会举办规则逐渐失传,部分民间艺术技艺后继乏人,古会虽能坚持,但打幡形式面临失传;又因滦池水位下降,致使传统的祭水活动无法进行。/今日翼城
网友评论